Skip to content

鱉料理: 傳統養生湯、濃郁三杯鱉、簡便鹽烤腿與Q&A指南

說到我對食材的痴迷,嘿,龜鱉科的玩意兒絕對排得上號!不是那種在池塘邊看到的害羞小傢伙,是真正上桌的鱉料理。第一次接觸鱉料理,說實在,心裡有點發毛。那滑溜溜的裙邊、那長長的脖子(啊,處理時真的需要點勇氣),但那股濃郁又獨特的膠質鮮味,吃過一次就回不去了,完全顛覆想像。記得第一次在家試著處理活鱉... 老天,該死的!血噴得廚房牆壁都成了命案現場!我那件超愛的圍裙直接報廢(哭)。後來學乖了,要嘛請攤販老闆處理好(加點錢絕對值得!),要嘛買冷凍處理好的鱉肉塊(省事省心一百倍!)。話說回來,你們第一次面對整隻鱉的時候,是怎樣的心情?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手忙腳亂?

鱉肉的部位口感差很大喔!搞懂這個,煮起來才不會浪費好料。我特別整理了這張表,你們看看:

部位 口感特點 適合烹調方式
裙邊 滿滿膠質!QQ彈彈,像極了頂級花膠,但價格親民多了 紅燒、燉湯、清蒸(千萬別煮過頭變不見!)
腿肉 & 頸肉 一絲一絲的肉感,鮮味足但纖維較粗 紅燒、三杯、長時間燉煮(燉到軟爛超入味)
背甲 藥膳精華所在!煮湯必備,膠質也會釋放 熬湯底(煮完通常丟棄或熬到爛)

鱉料理厲害的地方,就在於它的滋補效果。老一輩都說冬天吃一鍋,手腳暖呼呼。現代營養學也說,鱉的膠原蛋白含量高得嚇人,對皮膚和筋骨確實不錯。不過熱量也不低啦(特別是紅燒的),想靠鱉料理養顏美容的姐妹們,適量就好,不然漂亮裙子穿不下可別怪我沒提醒!

阿嬤的古早味鱉湯 (藥膳養生路線)

這是我從阿嬤那裡偷學來的鎮家之寶,也是我認為最能體現鱉料理原始風味的做法。藥材香氣溫柔地包覆著鱉肉的鮮美,喝完從喉嚨暖到腳底,冬天來一碗,什麼寒流都不怕啦!

必備材料 (4人份):

  • 鱉肉連甲: 1隻 (約1.5-2台斤,市場買請老闆處理乾淨剁塊,鱉血可留)
  • 老薑: 1大塊 (約50g,拍扁或切片)
  • 當歸: 2-3片 (香氣來源,別放太多會苦)
  • 黃耆: 約15g (補氣)
  • 枸杞: 1大匙 (最後放,點綴顏色與甜味)
  • 紅棗: 8-10顆 (去籽,甜味來源)
  • 米酒: 半碗至1碗 (視喜好調整)
  • 水: 約2500cc (蓋過所有材料)
  • 鹽: 適量調味 (最後加)


動手做:

  1. 汆燙去腥: 鱉肉塊冷水下鍋,加幾片薑和一點米酒,水滾後煮3-5分鐘。撈出用清水仔細沖掉浮沫雜質(這步很重要!湯才會清)。處理鱉血(如果有):鱉血凝固後切小塊,另外用滾水快速燙一下定型備用。
  2. 煲湯底: 準備一個大的湯鍋(砂鍋或厚底鍋更好),放入汆燙好的鱉肉塊、鱉甲、拍扁的老薑、當歸、黃耆、紅棗。倒入足夠的冷水完全蓋過所有材料(約2500cc)。
  3. 慢火精燉: 大火煮滾後,立馬轉小火!蓋上鍋蓋(留一小縫),讓它保持微微滾動的狀態,耐心燉煮至少1.5小時。燉不夠時間膠質出不來,湯頭也不夠濃郁。中間如果水位下降太多,可以加點熱水補充。
  4. 調味增色: 時間到後,湯色會變濃白,鱉肉也軟爛了(尤其是腿部)。這時加入枸杞和米酒,再滾個10分鐘,讓酒香揮發融入湯中而非嗆鼻。
  5. 最後點睛: 試試鹹淡,用鹽調整到你喜歡的味道。如果有準備鱉血塊,在關火前1-2分鐘輕輕放入即可(煮太久會老)。確認鱉血塊熱透了,就可以熄火,準備上桌!

這鍋湯的精華就在湯頭和充滿膠質的裙邊。裙邊燉煮時間夠,軟糯中帶點彈性,入口即化卻又不會爛糊糊的。湯頭融合了藥材的甘香與鱉特有的濃醇,喝下去感覺每個毛孔都在嘆氣說舒服!不過我得老實說,有次當歸手抖放多了,整鍋湯苦到不行,只能忍痛倒掉... 藥材比例真的要小心拿捏。

私房祕製三杯鱉 (濃郁下飯路線)

誰說鱉只能煮湯?這道三杯鱉料理是我實驗多次的得意之作!把台灣經典三杯做法套在鱉肉上,九層塔、麻油、薑片、蒜頭一起爆炒,醬香濃郁超下飯,完全顛覆你對鱉料理的印象!敢吃辣的朋友,丟幾根新鮮辣椒進去,保證過癮。

嗑飯夥伴 (3-4人份):

  • 鱉肉塊: 約600g (以腿肉、頸肉為主,帶點裙邊更好)
  • 老薑: 1大塊 (約40-50g,切厚片或拍扁)
  • 蒜頭: 8-10瓣 (拍扁去皮)
  • 青蔥: 2支 (切段,蔥白蔥綠分開)
  • 九層塔: 1大把 (去粗梗,洗淨擦乾)
  • 新鮮辣椒: 1-2根 (可省略,切斜段)
  • 黑麻油: 3-4大匙(香氣關鍵!)
  • 純米酒: 5大匙 (不能省,去腥增香)
  • 醬油膏: 2.5大匙 (鹹甜基底)
  • 醬油: 1大匙 (增色增鹹)
  • 冰糖: 1小匙 (中和鹹度提升風味)
  • 白胡椒粉: 少許(提味)


開炒啦:

  1. 鱉肉處理: 鱉肉塊一樣先冷水汆燙去腥(加薑片、少許米酒),滾後煮3分鐘,撈起沖洗乾淨瀝乾。這步驟讓後續快炒時不會出水,醬汁才能巴緊。
  2. 爆香三寶: 小火熱鍋,倒入黑麻油(用小火才不會苦)。放入老薑片,耐心煸到邊緣捲曲、香氣四溢(這步很重要!薑香是靈魂)。接著加入拍扁的蒜頭、蔥白段、辣椒段(如果用)繼續小火爆香至金黃。
  3. 鱉肉下鍋: 轉中大火,將處理好的鱉肉塊倒入鍋中,快速翻炒,讓每塊肉都沾上麻油和香料的香氣。炒到肉塊邊緣略為上色。
  4. 嗆酒調味: 沿著鍋邊淋下米酒!瞬間香氣爆發(小心蒸氣!)。接著加入醬油膏、醬油、冰糖、白胡椒粉。翻炒均勻,讓醬色包裹住鱉肉。
  5. 燜煮入味: 鍋中醬汁煮滾後,蓋上鍋蓋,轉小火燜煮約15-20分鐘。中間打開翻動1-2次,確保受熱均勻,也避免燒焦。燜煮時間看鱉肉大小和老嫩,主要讓肉質變得軟嫩入味。
  6. 收汁嗆九層塔: 打開鍋蓋,這時醬汁應該濃縮變少了。轉中大火開始收汁,要不停翻炒以免醬汁焦掉。等醬汁變得濃稠光亮,能巴附在肉塊上時,丟入九層塔和蔥綠段。快速翻炒幾下,九層塔變軟就可以關火了!利用鍋子餘溫拌勻即可。

這道三杯鱉肉的精華在於醬汁!濃油赤醬緊緊包裹著鱉肉塊,麻油和九層塔的香氣爭先恐後鑽進鼻子。咬下去,肉質纖維吸飽了醬汁的鹹甜鮮香,一絲一絲的,配上熱騰騰的白飯,真是邪惡的組合!裙邊的部分則帶來截然不同的驚喜,軟糯Q彈,膠質感十足。配點小酒,簡直完美!但提醒一下,口味偏重喔,喜歡清淡的朋友醬油膏可以少放半匙。

創新鹽烤鱉腿 (簡便原味路線)

想嘗嘗鱉肉最純粹的風味又懶得顧火?試試這道鹽烤吧!選用肉質飽滿的鱉腿,只用簡單鹽巴調味,鎖住原汁原味。第一次嘗試鱉料理的新朋友,這道接受度可能更高!想知道怎麼去除鱉肉的特殊氣味?重點就在前置處理的功夫啦!

簡單純粹 (份量隨喜):

  • 鱉後腿肉: 數隻 (請攤販代為剁下,洗淨)
  • 粗鹽: 適量 (海鹽或岩鹽風味更佳)
  • 現磨黑胡椒: 少許 (可省略)
  • 檸檬角: 少許 (搭配食用)


輕鬆烤:

  1. 徹底去腥: 鱉腿肉洗淨後,用流動的清水沖洗幾分鐘(尤其關節縫隙)。然後用廚房紙巾徹底拍乾!水分沒瀝乾烤起來會不香。
  2. 鹽巴按摩: 在鱉腿肉的表面均勻地抹上一層薄薄的粗鹽(不用太厚)。可以輕輕按摩一下幫助入味。靜置約10-15分鐘。
  3. 烘烤出香: 烤箱預熱200度C (392度F)。將抹好鹽的鱉腿肉平鋪在烤盤上(可墊烘焙紙或烤網)。放入烤箱中層,烤約20-30分鐘(時間視鱉腿大小調整)。烤到表皮金黃酥脆,肉質收縮、邊緣略帶焦香就對了!中間可以翻面一次確保均勻上色。
  4. 出爐享用: 出爐後,趁熱撒上一點點新鮮研磨的黑胡椒粉(如果喜歡)。搭配檸檬角上桌。吃的時候擠點檸檬汁,能提鮮解膩。

烤好的鱉腿香氣撲鼻!外層因為鹽的關係,形成一層薄薄的酥脆感,咬下去卡滋一聲,裡面則是緊實、鮮甜的腿肉,帶著鱉肉特有的風味(但經過烘烤和鹽的引領,那個野味變得溫和許多,是種很原始的肉香)。簡單的調味反而凸顯了肉質本身的鮮甜。鱉料理真的不只有湯湯水水!沾點檸檬汁,清爽又開胃,是很適合夏天或當下酒菜的做法。我覺得這做法有點像在吃超濃縮版的鹽烤雞腿,但口感更扎實些。不過老實講,第一次做沒瀝乾,烤出來濕濕軟軟的,味道就差了點,所以拍乾真的很重要!

鱉肉好吃,但有些小地方不注意,可能就毀了一鍋好料。這是我用無數次失敗換來的經驗談(淚):

  • 絕對絕對要去腥: 鱉肉腥味來源主要在血水和內臟殘留的脂肪(特別是黃色的)。汆燙務必徹底(冷水下鍋),雜質浮沫要沖洗乾淨。怕腥的可以在汆燙水中多放點薑片和米酒。沒處理好,再好的藥材也壓不住那股味!
  • 膠質怕久煮? 沒錯!特別是裙邊。長時間燉煮(像藥膳湯)沒問題,它會釋放出膠質讓湯濃稠。但如果是快炒(像三杯)或者燒的時間不夠長,裙邊會像橡皮筋一樣咬不動!解決辦法:裙邊可以晚點下鍋(最後15-20分鐘),或者單獨先燜煮軟了再和其他料一起燒。腿肉頸肉則需要較長時間才會軟爛。
  • 新鮮度是關鍵: 鱉料理要好吃,新鮮度超級重要!買活鱉現殺的最好(請店家處理)。如果買處理好的冷凍品,一定要確認來源可靠,解凍後聞聞看有沒有異味(不新鮮的會有阿摩尼亞味或腐敗味),肉質看起來要緊實有光澤。冷凍太久或反覆解凍的鱉肉,吃起來會粉粉柴柴的,鮮味盡失。

Q&A時間:鱉料理常見疑問

Q1:冷凍的鱉肉塊煮起來和新鮮現殺的差很多嗎?會不會腥?
差別一定有喔!新鮮現殺的鱉肉,尤其是裙邊,口感更飽滿彈潤,鮮味更足,腥味相對少(前提是處理得好)。冷凍品當然比較方便(省去處理活體的麻煩),但鮮度和口感難免打折扣。有些冷凍品可能在屠宰放血或處理上沒那麼仔細,腥味可能較重(所以前面強調的去腥步驟更要徹底!)。選購時找信任的商家,冷凍運輸保存良好的,品質還是有一定水準。對新手或怕麻煩的人來說,冷凍鱉肉塊是很好的入門選擇,能輕鬆做出像樣的鱉料理
Q2:聽說鱉很補,會不會太過燥熱上火?哪些人不適合吃鱉料理?
鱉肉性平偏溫,加上藥膳湯常用當歸、黃耆這些溫補藥材,整體來說確實偏溫補。體質本來就燥熱(容易嘴破、長痘痘、便秘)、有發炎症狀(如喉嚨痛、發燒)、或是高血壓控制不好的人,最好少吃或選擇不加溫補藥材的清燉方式(例如鹽烤或簡單清湯)。另外,鱉料理通常蛋白質和普林含量高,「痛風」患者真的要適可而止,別貪嘴!腸胃功能弱的人,一次也別吃太多,膠質多可能不好消化。
Q3:鱉殼(背甲)煮湯後,裡面的肉還能吃嗎?該怎麼處理?
鱉殼煮湯後,主要價值在於它釋放出的膠質和礦物質(如鈣),湯才是精華。殼本身非常堅硬,裡面包覆的少量肉其實已經被熬煮得很乾很柴了,幾乎沒有食用價值(啃不動啦!)。通常我們會把整塊背甲和藥材渣一起撈出來丟棄(記得把湯裡的碎小骨頭挑掉)。除非你是超級勤儉持家達人,硬要花時間把殼邊緣一點點軟組織刮下來吃(超麻煩又不美味),否則真的不建議費那個功夫。專心享受美味的湯和軟嫩的裙邊、腿肉就好!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